明代才女商景兰的一生赢正通,虽然不如李清照那般声名显赫,但她的传奇经历同样令人动容。李清照的才情和经历为世人熟知,而商景兰的名字却较为陌生。事实上,她和李清照的命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,都是生逢乱世,才情横溢,却也饱尝人生的苦楚。
商景兰出生于公元1605年,生于乱世的她天生丽质,才情出众。她有过25年的美满婚姻,丈夫祁彪佳风度翩翩,两人情投意合,和谐幸福。然而,命运的捉弄让她未曾长享天伦之乐——丈夫殉国自尽,留下她和五个孩子孤苦相依。尽管如此,商景兰并未因此沉沦,相反,她坚强地挺过了这些打击,悉心抚养儿女,开创了女性习文写诗的盛况,成为当时女性文化的代表之一。
然而,悲剧接踵而至。商景兰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守寡,但到了晚年,她又接连遭遇了沉重的打击。最令她心痛的,是她的孩子们相继离世。71岁时,她无奈地叹息:“未亡人不幸至此”,一生的心酸与无奈凝聚在这一句话中。
展开剩余81%商景兰生于明末的会稽(今浙江绍兴),那个时候,正值明朝动荡,政权更替,社会动荡不安。她的父亲商周祚,是一位廉洁正直的官员,曾任邵武县令。由于一心为民,他几乎把家产赔光,但他从未放弃对女儿的教育。商景兰自幼聪慧,才情出众,诗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,她与妹妹商景徽都成了当地有名的才女。
商景兰父亲的清正廉洁,不仅影响了她的家风,也使得她品德高尚。她的创作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悟赢正通,或是关于花卉的吟咏,比如《咏石榴花》、《采茉莉》、《咏荷花》等等。这些诗篇清新典雅,展现了她细腻的笔触和柔婉的审美。
1620年,16岁的商景兰到了适婚的年纪。她的父亲商周祚此时已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巡抚福建,并大力抗击倭寇,名声在外。商景兰也在这一年找到了心仪的丈夫——祁彪佳。他出身书香世家,是著名藏书家祁承爜之子,自己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人。两人一见如故,天作之合,婚后夫妻恩爱,诗词歌赋常常相伴而行,成了人们眼中的“金童玉女”。
然而,美满的婚姻只维持了25年,1645年,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,清兵攻占南京,商景兰的丈夫祁彪佳选择了以死殉国。虽然明清易代,清朝曾以丰厚待遇邀请祁彪佳出仕,但他宁死不降,选择自尽,坚守气节。这一壮举虽然让人敬佩,但对于商景兰来说,却是无尽的痛苦。
丈夫的死使她的生活发生了剧变,国破家亡,商景兰只能将自己的悲伤写入诗中,悼念她的丈夫。《悼亡》一诗中,她感慨道:“君自垂千古,吾犹恋一生”,悲切的情感溢于言表。尽管如此,她并未因此放弃,而是继续承担起家庭的责任,独自抚养儿女,确保丈夫的家族得以延续。
商景兰不仅坚持教育孩子们,更通过举办诗会,把文人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。她鼓励儿子、儿媳、女儿们一起学习诗词,常常在家里举办诗会,通过吟咏和唱和的方式,不仅增强家庭凝聚力,还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。商景兰深知赢正通,通过诗书教育,她能让丈夫的家族在困境中保持气节,也让后代子孙不忘家国情怀。
商景兰的诗才也深得社会的认可。她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,不仅本地的文人频频造访,连一些有名的才女,如黄媛介等,都纷纷与她交往,互为知己。这使得商景兰开创的诗词活动,在当时的文人圈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,受到众人称赞。
然而,商景兰的晚年却依然没有平静下来。1662年,63岁的商景兰失去了亲爱的女儿德琼,同年,她的次子班孙被流放到宁古塔,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。班孙最终在宁古塔逃亡回来,但也因悲伤过度,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,选择削发为僧,几年后去世。此后,商景兰的长子理孙也因抑郁而去世。接连失去三个孩子,使商景兰的内心遭受了巨大的冲击。
1676年,71岁的商景兰回顾自己的一生,忍不住感叹:“未亡人不幸至此”。这短短的一句话,凝聚了她一生的辛酸与无奈。商景兰虽然比丈夫和孩子们活得长久,但却也饱尝了人生的苦楚,失去了太多的亲人。
商景兰去世后,她所倡导的女性习文写诗的风潮也随之消散。她的文学才华通过《锦囊集》流传下来,诗词作品67首,词94首,遗诗3首,遗文1篇,至今仍为人们传颂。她的一生,虽然充满坎坷与苦难,但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。她不仅凭借才华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,更通过诗词为家族和后代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。
回顾商景兰的生平,不禁让人潸然泪下。她经历了幸福的前半生,也尝遍了人生的种种苦涩与无奈。尽管如此,她依然坚强,始终保持着对家庭、对文化的热爱与责任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,人生无常,痛苦与幸福并存,但只要用心去活,真诚去爱,便足以问心无愧。
人生如诗,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,终究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。商景兰的传奇,犹如一首动人的长诗,深刻而耐人寻味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瑞行策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